“宇宙就像是一座黑暗森林,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,小心翼翼潜行于林间,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,能做的只有一件事:开枪消灭之。在这片森林中,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。”
这段出自科幻小说《三体》中的世界设定,在圈内广为传播,已经有一段时间。它被认为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小米,以及它的朋友和对手们,所身处的这个市场。
估值40亿美元的小米,成为第一个暴露行踪的猎人。如果按照小说中的情节推断,它能够侥幸躲过一次乃至几次偷袭,但仍难逃脱被昙花一现的宿命。现实的对策只有两个:要么与来犯者同归于尽,要么放弃现有的一切,变成一个自生自灭的“黑洞”。
这一切有一个前提——除非它真的已经成为神一样的存在。
神话的主角
小米似乎很享受这种成为神话主角的感觉。
口水战后,雷军开始“闭关”,不再频频接受媒体采访,他的身影,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向一些有政府色彩的公开场合上。
7月25日,雷军现身一场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,小米公司协办的研讨会。研讨会的主题,是注意到“最近小米在发展的过程中,遇到了很多好的多方面的支持,也有一些挫折”,因而探讨“三段在京,中间在外”的“小米模式”何以成功,以及如何将这种“符合首都资源优势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”推而广之。
这是一场各说各话,但却没有争论的研讨会。雷军向与会的众多北京市高层领导和行业协会专业人士,介绍了小米基于“铁人三项”(硬件+软件+互联网)的产品,富有高科技色彩的网络销售平台,以及社会化网络营销。
按照小米的说法,与会专家对小米“跑在世界前面”的创新商业模式给与了高度认可,他们会敦促政府给予技改资金支持,通过建设产业园和组件产业生态基金,助其组建完整的生态链。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梁胜甚至表示,希望雷军和他的团队能够加入宽带中国工程——一个与小米关系不大但“巨大无比”的政府项目。他建议“我们要关注中央政府在做什么,把中央政府的政策用足用够”。
小米看起来正在处在一轮宏大的跑马圈地进程中。有消息说,小米正在研究支持移动TD制式,以及支持微软WindowsPhone系统的可能,如果属实,这无疑将为小米带来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。但最直接的影响将是销量——今年的6月25日,小米手机宣布销售量达到300万部,预期将在年底达到500万部,明年将达到1000万部。来自小米内部的消息还说,其实小米内部已经上调了销售指标,希望在今年底可以达到800万部,甚至1000万部。
这还只是个开始。7月中旬,雷军高调访台,表示将在年底前进军海外市场。他在不经意间透露,“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林斌正在迪拜会见十几个运营商”。小米对国际化一直寄予厚望,雷军此前在接受《中国日报》采访时,曾预计到2016年,小米的全球销量可以达到一亿部,其中半数来自海外市场。
但所有这一切的基础,是小米仍可以继续拥有粉丝的支持。8月16日是MIUI两周年和小米手机一周年纪念日,很多人希望小米能够在当天发布这款手机的新一代四核产品,并且重现一年前的高性价比。
坦白说,这并不容易。从小米“坚持高端”的思路和小米员工无意透露出来的配置看,这款手机将拥有4.3或4.6英寸的HD级别屏幕,1G内存,前后置摄像头,以及四核处理器,从目前市场上的价格水平来看,合适的市场定价至少会在2499-2699之间。但舆论普遍希望小米可以在正式发售时像去年一样带来惊喜:1999元。
这并不乏先例。苹果每次发布新一代手机时,硬件都会大幅升级,却仍会沿续原有的产品定价,这也让每一次苹果发布会都成为狂欢。不过,问题在于,雷军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,他崇拜乔布斯,但并不会在中国复制另一个苹果。
小米因何而红
不复制苹果?事实并不完全如此。
最新一期《福布斯》在名为《乔布斯的中国答案?》的文章中指出,最起码,雷已经在中国复制出了类似于乔布斯的病毒式口碑营销——小米手机的快速销售主要靠口口相传,而非电视或平面广告。
美国长岛大学的教授帕诺斯·穆都库塔,曾经为乔布斯的病毒式营销总结了6大法则:1.开发一种独特的产品;2.释放积极的信息;3.选准目标受众;4.激发及放大人们对于产品的兴趣和欲望;5.迅速达到引爆点;6.保持宣传。
现在回头看,小米手机放量的关键,在于抓住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“城市贫民”阶层——他们并不是很有钱,但正因如此,却格外舍得在互联网和数码产品上花钱。非常凑巧的是,这个阶层在小米手机发售后的几个月后,在媒体的热炒中拥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:屌丝。
微信创始人、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曾经这样描述这个群体:“存在感指人离开SNS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。facebook等产品解决人的‘存在感’问题。但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,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,是‘生存感’。可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,有生存感压力,有存在感渴望,这群人就是‘屌丝’。”
以拥有3.1亿注册用户的多玩YY语音来说,这一工具在2011年的语音通话时长超过skype,在这一工具上“表演”,月收入可达2万美元。但绝大部分iPhone用户从未使用过它。
你无从统计这样的群体到底有多大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被雷军此前所投资的乐淘网、凡客诚品、UCweb、多玩网、拉卡啦等近20家互联网公司所全方位覆盖,而小米也从上述渠道中获益良多。
一个典型的例子是,凡客诚品宣布发售小米手机的3天内,就卖出了5万台手机,而在此之前,这家公司唯一如此热销的产品,是类似crocs的帆布鞋,但价格比后者便宜3/4。
显而易见,这为小米节约了大量的市场费用,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。小米卖出300万台手机,共花掉了2000万元的营销费用,而微软获取同样多的windowsPhone用户,却花掉了4亿美元。
但这一意外收获的作用,在未来,很可能随着竞争的加剧与用户需求的接近饱和,而趋于无形。
生态链
但即便人口红利仍然可以继续创造奇迹,小米仍然需要面对一个基本的问题:如何利用销量快速建立成本壁垒,并在其掩护下快速构造自己的生态链。
至少从雷军和小米公开的发展思路来看,小米仍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判断需要验证,例如“手机电脑化”,即随着手机逐渐替代电脑,手机产业将会重演PC的历史,“软硬适当分离”。
但PC产业上演软件+硬件+服务模式的前提,是硬件足够标准化和行业横向合作——实际上,在服务器领域,核心硬件并没有集中到个别厂商,HP、IBM的服务器还是仍然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,利润不菲。
即便仅仅从表面来看,智能手机也远未到高度标准化的时代。软件上,操作系统正面临苹果、安卓、WindowsPhone的拼死一战;硬件上,太多的核心芯片厂商和太多3G制式,更让购买手机日渐变成一件很专业的事——事实上,真的没有几个用户能够分清楚不同的双核之间究竟有何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