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销策划
香港潘宗光教授谈《道德经》与企业管理
2025-05-01 17:18  浏览:2

很荣幸今天能来到这里,参加国际道德经论坛,跟大家分享学习[道德经]的心德。[道德经]是中华文化的瑰宝!张伯端[悟真篇]有云,“阴符宝字逾三百,道德灵文满五千。今古上仙无限数,尽从此处达真诠。”可见自古以来[五千言],一直是道家修炼成仙得道的宝典。“道”博大精微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,“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”如果把“道”放出去,可以充满无限的宇宙,卷起来又可退藏于极细微处。它的内容,上自炼养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、宇宙自然法则,下至百姓日用,无所不包、无处不在,与我们息息相关,所谓道不可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  

道家以出世胸襟,行入世事功,修炼下手尤重炼己持心,特别是尘世炼心,所谓“闹非朝市静非山,对境无心即大还”,要炼就“出世不离世,在尘不染尘”的功夫。历代仙真得道,皆因慈悲度人,而非欲一己成仙。道家精神在于无私奉献,积功累德,尤贵不为人知的玄德和上德不德的天德,修炼在行住坐卧中实践,功行在贡献社会中圆满。是以有成就者,往往被褐怀玉,和光同尘,坐市居朝。因此,道家是入世的,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,它的智慧和理想必在社会各领域中发扬光大。  

我自己修为极浅,只是一个望其门墙的小学生,没资格谈修真证道,只能素位而行,谈一些我比较熟悉的话题。我本身是一个大学校长、学者、管理者,曾经着有[心经与现代管理]等书,我感到[道德经]在管理上的应用,和[心经]有异曲同工之妙。王重阳祖师在立教之前,参透儒释道三家,曾说,“七年风害,悟彻[心经]无挂碍。信任西东,南北休分上下同。龙华三会,默识逍遥观自在。要见真空,元始虚无是祖宗。”由此看来,[心经]说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和[道德经]说“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”;其中老氏言[有、无],释家谈[色、空],似乎是“同出而异名”,均是开启[众妙之门]证果得道的金钥匙。  

道家一个[无]字蕴藏无尽天机妙用,如古真云:“若识无中含有象,许君亲见伏羲来。”。因此,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对[道德经]在管理上应用的浅见。道家[道德经]通篇谈[有、无]说[虚、实]实质是谈大自然的客观规律、事物的相对统一、阴阳的平衡、万物的消长;即辩证法中的矛盾统一,和顺应大环境的客观规律。那么我们应如何在企业管理中,发挥[道]的妙用?  

一、管理者必需正确认识万物的[对立统一]关系,包括企业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客观因素,大宇宙和小宇宙间无穷变化、相生相克,相辅相成的关系。  

[道德经]云,“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”这是说任何企业或管理者,只占天地间很小的一部份。因此,优秀的管理者不能狭窄地、孤立地对待企业管理,必须懂得协调这种永恒变化的对立统一,平衡阴阳。  

“合道”的管理是,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就是说,管理者必须配合企业内部的小宇宙和外界的大宇宙,全方位整体对待问题。例如,作市场调查、民意咨询、可行性研究、研究测试、投试预测等。使企业高瞻远瞩,紧贴市场,在瞬息万变中顺应社会客观形势发展,不断推陈出新,迈步向前。  

二、管理者,应[有为]而治:一个成功的管理者,必须由上而下制订目标、建立制度、组织架构、厘定政策、制定方案、拟定策略、分析形势、提供专业知识、解决问题、计划经济等,同时还要不断地作严格的质量监控,以确保达标。  

良好的管理,除了优越的制度外,还要善待员工,提供持续培训,让管理者和员工同心同德,共同努力,才能取得胜利。企业整体的成功,有赖每一个员工、每一个部门、每一个环节的成功。因此,优秀的管理者,非但[有为],而且[非常有为],往往把最好的条件提供给员工,把最大的困难留给自己,无论在任何环境下,均无惧挑战,勇于承担。这种能上能下,纵横无碍的管理者,就如[道德经]云,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  

管理上的[有为法],道理就如同修炼内丹,性命双修,动静双兼一样,必须以[有为]的的命功和动功作为基础。《悟真篇》云:〝始于有作人难见,及至无为众始知,但见无为为要妙,岂知有作是根基〞。  

三、管理者应[无为]而治:管理者不以私人而是以企业整体利益为考虑,知人善任,在施行政策时,放手让下属发挥才华。  

管理者[无为而治]的态度就是,大公无私,放下自我,不以个人意志和利益为依归,以整体利益为目标,爱惜员工,知人善任,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,鼓励创意,放手下属发挥专长、表扬员工的成就、与员工分享成果、集思广益、鼓励团队精神,让员工安心,全心全意为企业作出贡献。这样不但业务蒸蒸日上,员工对企业也会产生归属感,提高士气,使企业取得成功。这是成功企业必须树立的良好[企业文化]。  

这种把自己利益放到最后,把众人利益放到最先的管理者,具有一种[有容乃大,无欲即刚]的气度,往往最受欢迎最易成功。[道德经]云,“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  

[无为]的目标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“无为而无所不为”。正因为一个人[忘我无为]才能产生超然物外的高度智慧,能办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办的事。这就是[无用之为用,方为大用]的妙用。  

管理上之[有、无]之道,也和修炼内丹一样,不管采用[无为]的性功和静功;抑或[有为的]命功和动功,都没有关系;无论是北宗的先性后命,还是南宗的先命后性,都可以成功,最主要是性命双修,动静双兼;[有为法]和[无为法]必需相辅相成,不可偏废。  

四、管理者必需重视[筑基],如培训人才,提供资源等,以支持企业的发展。企业的[筑基],正如修炼界的“百日筑基,三年哺乳”一样。我们必须打好基础,有丰足的资源,才能使企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  

人才培训和资源提供又可分[有形]和[无形]两部份:  

[有形]的包括:在职培训、开办课程、专业指导、参观访问、完善设备、跟进支持等等。  

[无形]的包括:职业操守、道德行为、心理素质、社会责任、和关怀他人等。  

优秀的员工和良好的组织架构,是企业[筑基]的非常重要环节,正如[道德经]所说,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“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”,“慎始如终,则无败事。”  

五、管理者必需[善于变通],因为世界不断改变,管理者不要在成功时冲昏头脑,执着成果,默守成规,因为物极必反。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,居安思危,不断充实自己,公正无我。否则,日后情况有变,跟不上形势,私心又多,很易做出错误决定,那就是衰败的开始。例如,一家企业取得成功后,订立五年计划,因循办事,谁料五年后人事全非招致失败,这就是不识变通。  

又或者,我们常遇到一些无可抗拒,无可奈何的事,如天灾人祸,经济萧条,或市场上的不可抗力等。虽然大环境(大宇宙)不能逆转,但小宇宙,如企业本身和管理者,可随机应变,采取因应措施,反败为胜。  

[善于变通]符合道家[道法自然]中的[自然]之道。[自然]的意思不是放任自流,任意妄为。道家的[自然]代表[变],随时变、随天变、随地变、随机应变才是[自然];什么都不做,得过且过反而[不自然]。在管理上紧贴市场,与时俱进,不但最科学,也[最自然]。  

[道德经]云,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多,多则惑。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  

所谓[圣人抱一]就是说一个良好的管理者,他会全心全意为大众谋幸福,而不与天下人争;故此,能随机应变,曲以全人,反能自得其存;循反则正,循正则反,正是适得其反,不争而胜。  

六、管理者以[德]服人,礼贤下士,并把它带入企业中,成为良好的[企业文化],结成凝聚力,让企业上下一心,使每一个人具备自动自觉和自省的能力。企业和管理层的优劣,将直接反映在每一个成员身上。  

[道德经]云,“希言自然。”就是说,发乎自然才是最好的品德,不必多言。因此,一个良好的管理者,不在乎说多少,而在乎身体力行,品德修养散发出来的感染力。这种发自内心,朴实无华的气质,与社会上一般巧言令色,轻诺寡信,夸夸其谈的气氛很不一样。履行这种[不言之教]的人,自然、朴素、无为、无我,看来并不起眼。  

[道德经]这样描述:  

“明道若昧;进道若退;夷道若□;上德若谷;广德若不足;建德若偷;质真若渝;大白若辱;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;道隐无名。”  

[不言之教]正是[自然]之道,天无言而四时行,非关[语言];[朴素]也是[自然]。[自然]者,[本自具足]者也、如[金刚经]云[离一切相],[不取于相]之谓也。并非一般人以为指[自然风景]的[自然]。  

璞玉不雕为上品,做人也一样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往往最自然,最朴素,最纯真的才是至真。因此道家北宗修炼又叫[修真],[全真];得道者谓之[真人]。  

最后,我想指出[道德经]博大精深,我们不要自见、自是、自伐、自矜,以一己小聪明,把它狭义看成[工具书]或[必胜指南]。我们应虚下心来,心领神会其中微言大义。用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的无私精神,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管理企业,则会无往而不利。到时纵使不打出“道”的招牌,道就在其中矣,所谓“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”。  

道家有一句至理名言[心死神活]就是说人要放下私心妄念,放下[小我]服务[大我],才能开发出超凡入圣的内在智慧,担当大任。这时别人办不到的事,你却[治大国,若烹小鲜],得心应手,如有神助。这就是[人心死,道心生]的道理。也是“恬淡虚无,清心寡欲,道自来归”的真正含义,这是修行和做人的根本。可惜世人大多背道而驰[心活神死],因此,老子云“吾言甚易知、甚易行,天下莫能知、莫能行。”  

大道简易,本来就不是什么深奥难明的道理。道无处不在,它就在我们身边,何必道在近而求远,道在易而求难?修道和管理并非南辕北辙的两回事,而是体与用的关系,彼此相辅相成。管理与修行的道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,我们平常太多私心妄念,智慧不生,颠非为是,不能把事情办好,只要把错误重新颠倒矫正过来,所谓[能于日用颠倒求,大地尘沙尽成宝]。道、修行、做人、和管理的功夫就在这里。  

用道家的颠倒法看[道德经],颠倒来读就是[得道经],[德以载道],[德]就是[道]在世间法的呈现。[道德]之为物,[道德经]云,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馀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。  

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”  

古代[德]通[得],就是自然获得,方为上品。自然之道,清净而已;清净之道,就是一个[无]字。  

因此‘无心之心谓之真心’,‘上德不德’。道家祟尚的是没有私心的真心;不做作的自然之德、无为之德。正如“道德经”云,[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],这就是”道”。  

“道”本来不可说,所谓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老君[内观经]篇末总结指出,[千经万术,唯在心也。]。因此修德、炼己、明心最重要,我在此冒昧说了许多,毕竟是书生管见,不足为道。还望各位高道高功,诸位前辈不吝赐教。  

本文来自作者在国际道德经论坛上的发言  


打赏